龚如心(英文 Nina Wang Kung Yu-Sum,1936年9月29日-2007年4月3日),冠夫姓称王龚如心,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温州市, 香港企业家,早年与其丈夫王德辉携手经营华懋集团,资产超过300亿港元,曾为亚洲女首富、华人世界第一女富豪。由于1993年至2004年间她常以两根辫子之特别造型露面,因此有“小甜甜”称号。龚如心生于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是家中的长女,有两妹一弟。龚如心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但因抵不住宿舍沉闷的生活,被母亲送到香港念玛利诺修院学校,至中五辍学,毕业后曾在香港一家会计师楼担任秘书,1955年举家定居香港。其父龚云龙是上海英资油漆厂ICI职员,家翁王廷歆是漆油代理,两家人在上海是世交,龚如心两三岁时已认识日后的丈夫王德辉,其后,王家于1945年赴香港发展,与龚家继续保持联络。1955年龚父在沉船意外中去世,王德辉向龚如心提出搬到自己家中居住,同年9月29日18岁生日当天嫁给王德辉,但王父反对两人交往,而王母亦认为龚如心太“野”,并认为龚家的家势不匹配。龚如心和王德辉的传奇经历,是开拍影视作品的好题材龚如心和王德辉是青梅竹马的关系,他们在旁人眼中显得相当恩爱,龚如心曾大庭广众喂丈夫吃东西,表现得相当亲昵。 龚如心曾指年青时身边有不少追求者,有人为了追求自己,而报考自己就读的上海师范大学,但她仍觉得王德辉最疼自己。龚如心在会计师楼任职秘书时,因经常串错英文字而曾遭人责骂,王德辉叫龚如心日后再被骂时,把文件夹扔向那位经理,不要干了;后来龚如心无所事事,王德辉劝她到华懋工作,说工作很好玩,还让她带狗上班,以求朝夕相对。1960年王氏父子成立华懋置业,经营地产业务,1960年代,龚如心与王德辉合力把家族的华懋由西药、化工原料进口,先发展成代理石油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及饲料。1967年六七暴动时,王德辉与龚如心趁地价大跌买入新界多幅地皮,令集团转型成为地产发展商,适逢当年香港经济起飞,地产价格上升,华懋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充,成为香港其中一家大型地产商。不过他们的婚姻关系此时出现波折,在多年后的争产官司中,王德辉家人披露王氏于1967年曾有外遇,而王父王廷歆亦指1968年曾在机场发现龚如心与一位商人状甚亲密,曾找私家侦探追纵两人,王家又指王德辉在龚如心身上找到避孕丸,为此而大动干戈,提出与龚如心离婚。事后龚如心在庭上否认有关指控。龚如心于1970年开始在华懋成为丈夫的左右手,曾于1972年参与收购牛奶公司一事。虽然计划最终因不敌香港置地而未能成功,但进一步确立了她在华懋的地位。1983年4月13日,王德辉被绑架,龚如心在5日内交付1,100万美金赎金,电汇至台北,并暗中报警,王德辉平安被赎回。1990年4月10日,王德辉再次被绑架,龚如心虽然在4月25日交付2亿6000万港元的赎金,但王德辉未能赎回,自此华懋集团由龚如心担任董事局主席及管理。1994年3月,龚如心以华懋集团名义投资100亿港元,计划在新界荃湾杨屋道兴建全世界最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108层的如心广场,惟最终因政府的高度限制问题,如心广场被迫一分为二,更因未能如期完成而被罚款5.6亿港元。1993年至1995年,分18次共给陈振聪6亿多元。美国《福布斯》杂志在1997年7月的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成为世界排名最高的华人女性。2001年6月,龚如心在同一富豪排行榜名列109位,再度成为世界排名最高的华人女性。同年,龚如心与日本女漫画家五十岚优美子合作,推出以龚如心与王德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漫画《小甜甜NINA NINA》。该书曾在香港漫画节发售,一度成为城市话题。2004年,证实患上卵巢癌症。之前有接受高剂量雌激素的纪录。2005年身患重病,请俞姓风水师到广西找到风水宝穴,作法种生基。后送与1000万元。2007年4月4日下午,华懋集团公布龚如心于4月3日在养和医院逝世,终年69岁,丧礼详情容后公布。图片说明:龚如心(左)与老公公王廷歆(右)争夺王德辉(中)遗产2007年4月6日与龚如心认识多年的地产建设商会主席何鸿燊表示,他听闻龚如心为人太过悭俭,有病却不愿看医生,拖了3年,直至赢了官司、得到丈夫巨额遗产,才首次去检验,即收到坏消息,医生指她患上了卵巢癌第四期,癌细胞更扩散至肺、肾、肝等,属“100%末期”。而在及后刊于各大报章的华懋集团讣文中亦提到龚在2004年2月健康检查时发现患病。
伍献文,号显闻,男,汉族,(1900年3月15日-1985年4月3日),祖籍浙江省瑞安县。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1918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是我国近代动物科学的创始人秉志教授所培养的首批学生之一。《中国鲤科鱼类志》巨著的主要撰写者。在国内率先阐明鲤亚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并提出了新分类系统。最早组织和进行了中国的海洋与湖泊综合调查。倾心于科研组织工作和人才培养,为中国水生伍献文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伍献文,字显闻,1900年3月15日生于浙江省瑞安市屿头村一个小康农家。其父粗通文墨,思想开化,后弃农经商,在乡村小镇开办了一个鱼行。但由于不谙经营,以至家道中落。他不顾家境贫寒,坚持让三个儿子读书。在伍献文三弟兄相继完成中学学业后,他的两个哥哥都支持伍献文继续求学。但家庭的经济条件已无法供应他上大学,于是由他自己选择,1917年考取了既可免除学费又可供应膳食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农业专修科。1920年冬,我国近代动物学研究的创导人秉志教授从美国回国,并在南京高师执教。秉志所教的动物学及其亲自指导的动物学实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动物比较形态学等新的知识引起伍献文的极大兴趣,他暗下决心,将从事动物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1921年,伍献文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福建厦门市集美学校任教。一年以后,厦门大学正式成立,他转到厦大动物学系担任助教。厦门大学的六年生活在伍献文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他所接受的动物学研究的基础训练,奠定了他终生事业的基础。初到厦门大学,他跟随S.F.赖特(Light)指导学生的动物学实验。为了胜任这项工作,伍献文向赖特学习动物分类学。有一次,赖特带着伍献文到海边岩石上取下一种动物,要他自己去分类鉴定,他先从培养观察、形态解剖入手,弄清楚构造,然后从门、纲、目、科、属,一直定到种,用了一个多星期时间,终于确定这种动物是一种内肛动物的群体。这种分类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给伍献文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1925年,秉志来到厦门大学,在动物学系教授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在秉志的鼓励下,伍献文向学校注册为动物学系学生,一面给秉志当助教,一面完成自己的学业,他在组织学和胚胎学方面的坚实基础,就是这一时期在秉志直接指导下取得的。与此同时,伍献文又跟随R·何博礼(Hoeppli)学习寄生虫,并对厦门和浙江的自由生活线虫、江豚的肺寄生线虫及其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年青的伍献文在这里迈出了一生事业的第一步。厦门大学毕业以后,伍献文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生物学系教动物学。虽然这时他已经在线虫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对鱼类学研究的志趣却始终没变。在南京只停留一年,他就辞去了中央大学的教职,于1929年接受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去法国留学,在巴黎博物馆鱼类学实验室L.罗勒(Roule)的指导下学习鱼类学。经过三年含辛茹苦的刻苦努力,伍献文终于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中国比目鱼类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系统学的研究》(Contribution a l’Etude morphologique,biologique etsystematique des Poissons Heterosomes(pisces heterosomata)dela Chine.Theses Univ.Paris,Ser.A,no.224(1932):1—179),于1932年取得了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从20年代初起,在秉志等动物学界先辈的努力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相继成立,并创建了多种科学刊物。伍献文出国前后,已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论文。1930年,中央研究院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南京成立,这是我国由政府主办的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伍献文回国后,立即被推荐主持博物馆动物学部的工作,同期在动物学部工作的还有方炳文、常麟定等人。为了调查祖国富饶的生物资源,他们深入到广西、贵州、云南等边远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发现了许多在科学上未曾记载过的新的物种。在这段时间,伍献文的工作涉猎面相当宽,表现出他在动物学研究上的坚实基础。1934年,自然历史博物馆改为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所,不久又改称动植物研究所。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的炮火迅速向南蔓延,中央研究院所属各研究所纷纷迁入内地,动植物研究所也奉命迁往湖南的长沙和衡山,几年艰辛初创的科研条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为了起码的科研工作需要,伍献文和他的同事将显微镜和图书资料一一装箱带走,却丢掉许多私人生活用品。当时研究所已收藏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包括一些新种的模式标本,都无法带走。为了保存这些标本,他们在夹墙的地下挖了一条深沟,小心翼翼地将标本一瓶瓶埋藏起来,想在抗战胜利后取出使用。谁曾料到,八年以后,他们怎么也挖掘不出这批珍贵的标本,盗掘者可能因为挖到的不是金银珠宝而将这些“臭鱼烂虾”随手倒弃了,而伍献文他们却为丢失这批无价之宝而终身遗憾。长沙大火又将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赶到了广西阳朔。艰难的跋涉、困苦的生活、拮据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动摇伍献文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决心。在阳朔的短暂停留中,伍献文完成了《漓江的鱼类》(On the fishes of Li-kiang.Sinensia,10(1—6):92—142)一文,其中描述了发现于漓江的11个新种。1939年,动植物研究所搬迁到四川重庆北碚,才有了稍为安定的科研环境。然而,中原沦丧,烽烟四起,调查祖国自然资源的计划已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伍献文决定以室内工作为主,开展了一系列实验鱼类学研究,在形态学、组织学及生理学领域发表了许多论文。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央研究院的一些研究所搬到上海。伍献文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到1946年才登上轮船迤逦东下,在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然而,国民政府的腐败和通货膨胀,使已过不惑之年的伍献文对国民党的统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他与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全体职工一起,不顾国民党特务的威逼利诱,挫败了将研究所迁往台湾的阴谋,从而翻开了自己历史新的一页。上海刚刚解放不到两个月,伍献文就接到了参加新中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的通知。漂泊半生的伍献文感到无比激动,他决心将自己的后半辈子完全献给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工作。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及植物研究所的藻类专业人员,于1950年联合组成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并先后分设青岛、厦门两个海洋生物研究室和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伍献文被任命为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主任。1954年,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独立直接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而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其所属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一起搬迁到武汉市武昌的东湖之滨,成为以淡水生态学为主的我国水生生物学研究中心,伍献文一直主持该所鱼类学的研究工作。在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一直围绕着如何加速淡水渔业发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鱼类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步转移到生态学领域。自从195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以后,伍献文陆续又担任了许多职务。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和国家科委水产组副组长。他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又是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副主任。虽然领导工作和各项兼职占去了伍献文的许多时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主要的任务是科学研究。他决心为调查祖国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作出新的努力。历经20多年的标本收集、资料整理和悉心研究,图文并茂的《中国鲤科鱼类志》上、下卷分别于1964年和1977年出版。 《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出版时,伍献文虽已78岁高龄,但壮志未衰,又作出了一个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部署。他对助手们说:“我们的这部书在中国的鲤科鱼类的种类及其分布的记录上是有很大的增加,但是在鲤科及其所属各类群的系统和宗系发生关系上,仍不脱前人之窠臼。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应该转到研究鲤亚目鱼类的系统发育上去。”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伍献文和他的助手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鲤亚目鱼类的新分类系统,占领了这个领域的世界前沿。 从1924年伍献文在厦门大学季刊上发表《浙江瑞安所产蛇类初志》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开始,60年来,他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及专著共计80余篇(册)。其中有关鱼类学论文45篇,有关线虫及其它蠕虫的论文16篇,有关节肢动物和爬行类、两栖类等其它动物的论文11篇,还有关于海洋及湖泊调查、鱼类考古学研究的报告多篇。
吴京吴京,1974年4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演员,导演。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吴京1974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正黄旗。6岁开始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练习武术,1989年进入北京市武术队从事专业训练,师傅是吴彬。1991年获得全国武术比赛枪术、对练冠军。1994年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精英赛枪术、对练冠军。1995年吴京在师傅吴彬的推荐下接拍了第一部电影《功夫小子闯情关》,该片由袁和平执导,吴京在剧中饰演杨学文一角。1998年参演电视剧《拭血问剑》,饰演西门金哥一角;同年主演的电视剧《太极宗师》在内地上映,片中吴京饰演清末民初的内家拳宗师杨昱乾。1999年与萧蔷、焦恩俊等演员合作,出演袁和平导演的电视剧《小李飞刀》,剧中吴京饰演阿飞一角。2000年在电视剧《策马啸西风》中饰演孟星魂。2001年主演电视剧《江山儿女几多情》,扮演一位能文能武、沉稳威严的皇上;同年在张鑫炎执导的电视剧《少林武王》中扮演名将后裔昙志。2003年3月参演电视剧《倩女幽魂》,饰演诸葛流云一角;10月赴横店拍摄电视剧《南少林三十六房》。2005参演叶伟信执导的警匪功夫片《杀破狼》,片中吴京饰演反派杀手Jet;同年接拍电视剧《武当Ⅱ》。2006年在电影《黑拳》中饰演高岗一角。2007年参演电影《男儿本色》,饰演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天养生”,凭借这部电影的表现他获得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2008年与萧亚轩合作拍摄MV《More More More》;12月20日,首部自导自演的电影《狼牙》在全国上映。2010年主演警匪动作电影《西风烈》,饰演性格鲁莽的警察杨晓明。2012年10月,主演的电视剧《我是特种兵2》在江苏卫视播出,剧中吴京饰演90后特种兵何晨光;该剧国庆一周在江苏卫视的收视率排名第一,并在搜狐视频以近7000万的点击量排名榜首。2013年1月8日获得搜狐时尚盛典年度时尚男明星奖;同年自导自演军事题材的电影《战狼》。2014年3月,担任云南卫视军旅真人秀节目《士兵突击》的第三季助梦大使。2015年,登上央视春晚,表演武术节目《江山如画》,节目里再现了《卧虎藏龙》等电影中的功夫场面;4月2日,其自导自演军事题材电影《战狼》在全国上映,该片上映首日就取得近四千万元的票房,创下国内军事题材电影首日票房纪录,上映三天累计票房已经1.37亿元;6月18日,主演的功夫电影《杀破狼2》上映,片中吴京饰演卧底探员志杰,该片首日票房拿下7200万元,第二天票房又突破4000万元,上映两天票房为1亿多元。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中国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出生。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1986年,他和部分院士联名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促成了中国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1916年4月3日,陈芳允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父陈立新,毕业于保定军校,母许氏。1921年,陈芳允开蒙,次年,生母病故。1928年,进入黄岩县立中学(今黄岩中学)读初中,1931年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机械系,后转人物理系。1938年初,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物理系中有任之恭、孟昭英教无线电课,他对其中的实用无线电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在任之恭先生的建议和推荐下陈芳允先在清华无线电研究所做无线电通信有关的课题,后到成都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工作,去后不久因搞无线电定向仪有成绩,被提为研究股长。1943年,在成都与沈淑敏女士结婚。1945年初,到英国A. C. 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在伦敦实验室做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线路工作,后转至曼撤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参加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1948年5月,陈芳允回到上海,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1950年3月,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合并,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在上海成立分院,陈芳允在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在此期间,陈芳允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完成了一套电子仪器(包括电刺激器、直流放大器及显示设备等),这是国内在生物电子学方面研制的第一套设备。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3年,调北京,主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1954年并入物理研究所,组建成电子研究室,陈芳允任该研究室主任。1955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1956年,陈芳允参加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并参加了新电子所的筹备工作。1957年,原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陈芳允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带经过海南岛南端,是最好的观测太阳射电辐射的机会,当时中苏组成联合观测队,陈芳允作为中方领队和天文学家王绶琯及原苏联科技人员共赴海南得到完美的观测结果。回京后,陈芳允协助王绶琯创立了射电天文研究工作。1958年,他开始从事脉冲技术研究工作。提出并完成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把采样示波器做成可以携带使用的仪器,在国际上是首创。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0年,参加论证并提出了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三年后,与同事研制了出原子弹爆炸测试用的多道脉冲分析器,交原子弹试验场使用。1964年,他和研究室的技术人员为空军研制出机载抗干扰雷达,由电子部工厂制造,装备了大量的歼击机。这是中国第一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1965年,陈芳允开始参加空间技术工作,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的测控方案以多普勒测量为主,并在卫星入轨点附近的地面观测站设置雷达和光学设备加以双重保证。为此,他除总体设计外,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台站建设工作。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第26基地,从事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制和建设工作。1970年,陈芳允研究了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所用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后,他针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后被国防科委和卫星总体负责人孙家栋采纳。两套统一测控系统研制成功,为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此项目与通信卫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芳允为主要获奖者之一。1976年,调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5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1988年后为国防科工委顾问。1991年,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2年,陈芳允提出地球环境观测小卫星星座的系统方案。1993年12月15日,与姜岩讨论给江泽民关于纳米技术的报告。1996年11月,妻子沈淑敏去世,沈淑敏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4月7日至10日,陈芳允与杨嘉墀、王大珩、王淦昌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中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9年,陈芳允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0年4月29日,84岁的陈芳允因运动神经元病中枢性呼吸衰竭去世。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1880年4 月3日-1903年10 月4日), 奥地利哲学家。 魏宁格自少年时代起,就在自然科学、数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显示了早熟的才能,其语言天才尤其突出,16岁时曾打算发表一篇词源学论文,内容是研究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语形容词。189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研习哲学,1902年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第一部份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获得学位的同一天也正式皈依基督教。1903年《性与性格》(Geschlecht und Charakter )扩充出版,同年,魏宁格举枪自尽。不久,《性与性格》畅销国际,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其友人拉帕波特(Rappaport)整理他的格言式随笔,发表为《关于终极事物》(Über die letzten Dinge )。这两本书,便是慧星般的魏宁格留予此世的全部。1903年10月4日,奥托在Schwarzspanierstrase 15、贝多芬逝世的地方租了间房,在房间里举枪自尽。点评:哲学家总是孤独的。
意大利战争 画作1559年4月3日,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康布雷签署《卡托-康布雷齐和约》,意大利战争结束。英法和约规定,法国可在8年内从英国赎回加来。西法和约规定,法国放弃自1552年起侵占的大部地区,在洛林只保留图勒、梅斯、凡尔登3个主教区,在意大利只保留都灵、基耶里、皮内罗洛、基瓦索、阿斯蒂5个要塞;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撒丁、米兰公国和意大利中部的部分领地由西班牙统治;恢复1536年被法国征服的萨伏依公国;科西嘉并入热那亚,锡耶纳、皮亚琴察并入托斯卡纳大公国。随着和约的签订,西班牙取代法国控制了意大利。意大利战争(意大利语:Guerre d'Italia del XVI secolo)又称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是1494年至1559年间一系列战争的总称,战事地包括多数意大利城邦、教宗国、西欧各主要国家(法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英国与苏格兰)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争起源于米兰公国与那不勒斯王国间的纠纷,随后迅速转变为各参与国间争夺权力与版图的军事冲突,伴随联盟、反联盟,及频繁的断交与背叛。这场战争原本是意大利的强邻为宰割和瓜分意大利而发动的,后来演变成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